7月1日
《央視網》報道
《龍巖連城:“煩心地”種出振興“稻”路》
報道連城縣羅坊鄉下羅村
將曾因苗木滯銷荒廢多年的土地
經過“非糧化”整治后煥發生機
成為保障糧食安全
促進農民增收的示范田
一起看全文內容
↓↓↓
央視網消息 近日,在龍巖市連城縣羅坊鄉下羅村,連片方正平坦的高標準農田里,多臺插秧機在工人的操作下,正在進行中稻插秧作業。這片曾因苗木滯銷荒廢多年的土地,經過“非糧化”整治后煥發生機,成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示范田。
龍巖市連城縣羅坊鄉下羅村高標準農田 連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3年,羅坊鄉下羅村的400多畝耕地統一流轉用于苗木種植,后來因為企業經營不善淪為撂荒地,更成為村民的“煩心地”。2023年,羅坊鄉積極爭取連城縣農業部門的支持,將其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清除地表苗木、土地平整、配套灌排設施等工程,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現代化農田。
“感謝鄉黨委、政府去年把這片田整回來,又把欠了幾年的田租追回來,為村民辦了件大好事。”看著眼前新插下水稻,充滿希望的田野,村民羅梅清深有感觸地說。
由于子女都在外面,羅梅清家中沒有多余的勞力來種植水稻,羅坊鄉在了解情況后,和其商量把田統一流轉給第三方,由公司統一種植,“現在田里種上了糧食,我們也有了穩定的田租收入,心里非常高興。”羅梅清表示。
插秧機在工人的操作下,正在進行中稻插秧作業。連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們鄉高度重視非糧化非農化問題,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干部主動擔當,以解決群眾煩心事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在推進非糧化整治中引入了第三方進行規模化種植,實現糧食穩產、農民增收、村財增長的三贏局面。”羅坊鄉黨委組織委員羅婷介紹說。今年,羅坊鄉黨委、政府聚焦耕地保護與產業發展兩大核心任務,將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轉化為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強勁動能。
羅坊鄉堅持“一線工作法”,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傾聽群眾呼聲,針對下羅村耕地“非糧化”整治后,涉及農戶多、原有耕地零散,且務農勞動力年齡大,如果直接歸還農戶種植效益差,甚至可能再現撂荒現象的情況,精準施策,引進福建省蓮景園林綠化有限公司進行統一流轉土地,持續進行地力修復養護,并通過規模化種植提高耕作效益。同時,為切實把實事辦好,該鄉結合作風建設,通過成立專項工作組、召開村民座談會,解決土地權屬糾紛等歷史遺留問題;按照“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發展理念,引導企業通過水稻+經濟作物輪作機制,實現糧經產業互補融合,蹚出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的新“稻”路。
村民在農田里勞作 連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們對這片土地進行統一流轉經營,現在種植水稻都是使用全程機械化,一周就可以完成插秧,接下來,我們主要通過水稻和經濟作物輪作,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耕作,實現種地也能好掙錢。”福建省蓮景公司現場管理人員黃菊秀介紹。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展美麗田園建設,讓這片美麗的自然田園風光與云龍橋景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羅坊走古事’等相結合,打造農文旅融合特色鄉村景觀帶。”羅坊鄉黨委書記林意表示。(文/黃水林 張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