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
《中國縣域經濟報》01版刊發文章
《精雕細琢“繡”連城》
報道連城縣近年來
城市更新
及城市建設的綜合提升
讓連城這一山城實現有機生長
煥發全新活力
一起看全文
↓↓↓
老舊小區換上“新裝”,居民生活品質節節攀升;口袋公園嵌入街巷,城市空間綻放詩意芬芳;交通路網加速織密,出行體驗愈發順暢……近年來,福建省連城縣始終堅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以精雕細琢的“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推動城市建設從基礎設施“硬件擴容”的單一維度,轉向品質內涵“軟硬兼修”的綜合提升,讓連城這一山城實現有機生長,煥發全新活力。
“老破小”蝶變“幸福里”
近日,在連城縣新建成的寧南路與培田路連接路段,黝黑平整的瀝青路面延展向前,新建的人車分離大橋將原本被文川河分隔的兩條道路緊密串聯,打通了城市交通的“脈絡”。
在城市更新行動中,連城縣將寧南路與培田路連接工程納入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工程總投資4500萬元,涵蓋180米寧南路新建、545米沿河路新建及一座長約85米橋梁建設。項目建成后,大幅提升了城市交通通行效率,切實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
同樣迎來蛻變的還有蓮峰鎮蓮西社區晝錦橋小區。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典型代表,晝錦橋小區通過道路“白改黑”硬化、綠化景觀提升、排水系統升級、消防設施完善等一系列工程,實現了“潔凈美”。
老舊小區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卻也在歲月變遷中逐漸成為民生痛點。為幫助居民告別“老破小”的生活困境,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口支援與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幫扶指導下,連城縣累計完成47個老舊小區改造、16個口袋公園新建,惠及居民超8萬人。
“老記憶”變身“新網紅”
走進曾是連城城區“舊、散、亂”問題集中地的冷凍廠舊址,修舊如舊的年代建筑靜靜矗立,仿佛將時光拉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市民漫步其間,慕名而來的游客在特色景致前駐足打卡。
連城縣秉持“保留工業遺風、打造文創空間”的思路,在冷凍廠辦公樓、宿舍樓等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開展更新項目設計與空間整合優化,打造出集觀影、餐飲、旅游、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游客集散中心。這一舉措不僅留住了城市的年代記憶,還成功喚醒了“沉睡”的閑置資產,實現了從工業遺存到文旅資源的轉變。
此外,連城縣成功策劃落地2025年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重點項目——福蓮非遺生態園。項目坐落于冠豸山正山前,總投資3685萬元,規劃建設元宵節慶非遺廣場、客家農耕非遺長廊、非遺展演長廊、福蓮跑道及景觀小品、配套基礎設施等。目前,約3公里的福蓮跑道已順利完工。連城縣精心打造的網紅草山,成為市民休閑野餐、親子互動、拍照打卡的熱門去處。
連城縣智慧體育公園的建成投用,也為市民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自今年7月開園以來,這里不僅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集玩樂、運動于一體的成長空間,還成為當地家庭親子互動的首選之地。
連城縣深入踐行“生態筑基、文化鑄魂、民生為本”的發展理念,精心推進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城區片區集中整治等重點項目,在守護歷史根脈的同時,持續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煙火氣”催生“夜經濟”
非遺展演穿越時空,與千年文脈隔空對話;無人機煙花秀炫酷登場,盡顯潮流科技魅力;飛天鳳凰、天女散花等場景演繹高空浪漫……今年暑期以來,在連城縣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一場場精心打造的“非遺奇妙夜”接連上演,讓這座小城備受關注。
城市更新,為連城文旅高質量發展書寫了嶄新篇章。1月至7月,連城縣共接待游客698萬人次,同比增長18.3%;實現旅游總收入73.29億元,同比增長19.6%;過夜游人數達244萬人次,同比增長42%。
“今年暑假是我從業17年來最難忘的一次,太火爆了!白天帶游客暢游冠豸山水,晚上陪他們夜游四角井、看非遺表演,‘非遺奇妙夜’給游客帶來了太多驚喜。”導游李美君激動地說。
城市更新,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好”。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既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口支援連城的重點工程,又是全省縣城更新建設的樣板項目。連城縣精心謀劃,打造了集非遺體驗、文化交流、美學鑒賞、產銷融合于一體的客家特色非遺一條街,塑造文廟、梨園、小吃一條街等核心打卡點。這不僅為游客提供了差異化的消費體驗,還為四角井街區注入了新的經濟活力,讓“城市煙火氣”成為帶動發展的“新引擎”。
依托冠豸山龍巖世界地質公園與5A級景區“雙品牌”優勢,連城縣創新推出“白天觀山水、夜晚賞非遺”的精品旅游線路,成功打造“非遺奇妙夜”這一現象級文旅IP。每逢“五一”、暑期及重要節假日,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及城區各處便會舉辦非遺盛典,讓城市的“老記憶”轉化為“新流量”,帶動冠豸山、培田古村落等周邊景區及鄉村景點人氣飆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國慶中秋假期,連城非遺民俗狂歡夜將再度來襲,百年非遺“姑田大龍”領銜國潮巡游。武術非遺展演、非遺文創集市、非遺精品靜態展、非遺技藝動態秀等活動精彩紛呈,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國慶黃金周”的度假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