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走進連城縣文亨鎮亨明村,秋收后的稻田依然一派生機——波光粼粼的水田間,白羽烏嘴的連城白鴨悠然踱步,啄食浮萍與微生物;田埂上,明源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炳江正查看鴨群長勢,黝黑的臉上滿是笑意?!斑@些白鴨不僅養出了好生態,更讓鄉親們的腰包鼓了起來!”
如今,這只被稱為“鴨類國粹”“中國唯一藥用鴨”的連城白鴨,已從山鄉農戶的“散養禽”,成長為帶動全縣1.2萬人就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2億元的支柱產業。“十四五”期間,連城縣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全產業鏈為紐帶、政策扶持為保障,讓這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插上“騰飛之翼”,書寫出特色產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共富答卷”。
“每天800只現殺白鴨、3500斤新鮮鴨蛋,經冷鏈直供全國20多個省市?!痹诟舸ㄦ偣谙柁r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聲中,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完成白鴨宰殺、清洗、風干等工序。公司負責人羅啟太的話里滿是自豪,“2025年我們剛獲評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單一養殖到‘養殖—加工—銷售’全鏈條,2024年銷售收入就達1600萬元。”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連城白鴨產業擺脫“散養散銷”困境的轉型之路。此前,北團鎮養殖戶李大哥曾因“成活率低、銷路沒保障”犯愁,如今跟著冠翔公司養殖,“鴨苗優質、技術上門、銷路兜底,一年能多賺5萬多!” 截至目前,冠翔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自建3個標準化養殖場,帶動2個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發展,助力236戶農戶增收超600萬元,還提供50個長期崗位和200余人次季節性用工,實現“家門口就業、顧家又增收”。
在文亨鎮,明源養殖專業合作社則探索出“生態+科技”的養殖新路。走進合作社的繁育基地,智能孵化設備滿負荷運轉,恒溫恒濕的倉內,種蛋經28天培育就能孵出毛茸茸的鴨苗。“養好鴨,種源是關鍵?!绷_炳江介紹,合作社不僅為成員和散戶提供優質鴨苗,還與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合作,2024年開展技術培訓300余人次。北團鎮養殖戶羅大姐感慨:“以前養鴨靠‘老經驗’,培訓后才懂科學飼喂,鴨子長得好,收益也翻了番!”
如今,像冠翔、明源這樣的龍頭主體已成為連城白鴨產業的“壓艙石”。全縣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專業合作社76個、家庭農場42個,年出欄1000羽以上的養殖戶達130戶,5000羽以上的55戶,產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
全鏈升級:從“整只賣”到“精深加工”,激活轉型“新動能”
“以前白鴨大多整只賣,附加值不高;現在做成即食白鴨湯,身價翻了個,還上了高鐵動車!”在朋口鎮鑫程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廳里,負責人饒鑫程指著貨架上的白鴨湯、白鴨翅等10余種產品介紹。作為連城白鴨精深加工的代表企業,鑫程食品的轉型,正是全縣產業升級的縮影。
連城白鴨是我國唯一藥用鴨種,以“白羽、烏嘴、黑腳”為特征,高蛋白、低脂肪、富硒的特質,讓其衍生菜品“連城白鴨湯”獲評中國名菜?!肮饪抠u活鴨、鮮蛋,產業鏈短、附加值低。”連城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江勝飚坦言,“十四五”期間,縣里錨定“特色產業興縣”戰略,構建起“種源培育—生態養殖—精深加工—品牌營銷—冷鏈物流”全產業鏈體系。
在養殖端,“稻鴨共生”生態模式成為品質保障。明源合作社的稻田里,鴨糞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水稻田為白鴨提供天然餌料,實現“鴨肉提質、稻谷增產”的雙贏?!熬G色生態是白鴨的生命線,這樣養出的白鴨,湯更鮮、價更高?!绷_炳江說,合作社年出欄白鴨21萬羽,產品供不應求。
在銷售端,電商為產業插上“數字翅膀”。作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連城跨境電商生態園內,主播小李正對著鏡頭推介:“家人們,這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煲湯鮮掉眉毛!”通過直播帶貨、線上商城,連城白鴨從“閩西深山”飛向全國餐桌。如今,全縣不僅形成白鴨產品線上線下融合銷售網絡,還衍生出預制菜、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矩陣,產業價值持續攀升。
數據見證升級成效:2024 年,全縣出欄連城白鴨550萬羽,白鴨蛋年產量達2.5萬噸;以“連城白鴨湯”為核心的美食產業,帶動客家美食店發展至1180家(縣外238家),從業人員4.9萬人,年產值超10億元。
連城白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策的“精準滴灌”?!翱h里專門出臺《加快連城白鴨產業化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產業基金,我們建標準化養殖場,能拿到基礎設施投資25%的補貼!”冠翔公司負責人羅啟太說,政策支持讓企業敢投入、敢創新。
為推動產業項目落地,各鄉鎮推行“保姆式服務”。2023年,冠翔公司作為隔川鎮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從選址、辦證到投產,鎮里全程跟蹤對接。“我們成立專項服務小組,幫企業解決用地、用水、用電難題,助力其3個月內實現投產。”隔川鎮黨委宣傳委員黃盛水介紹。
在政策引導下,連城白鴨產業形成差異化布局:隔川鎮側重加工銷售,北團鎮、文亨鎮側重生態養殖,朋口鎮側重精深加工,各鄉鎮各司其職又協同聯動。同時,縣里持續強化“連城白鴨”地理標志品牌運營,通過舉辦“中國名鴨——連城白鴨美食養生烹飪大賽”、建設示范酒店,引導廚師創新菜品,讓一只白鴨能做出20多道風味佳肴。2018年,連城白鴨宴還獲評“中國菜——地域經典名宴”。
這份“政策禮包”更讓農戶吃下“定心丸”?!安粌H鴨苗、技術有保障,縣里還幫我們對接市場,根本不愁賣?!泵髟春献魃绯蓡T李大哥靠著養鴨,年收入超10萬元,“以前想都不敢想,養鴨子能過上好日子!”
共富圖景:小鴨子撐起“致富傘”,鄉村振興“添活力”
從“養鴨戶”到“產業工人”,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連城白鴨產業正重塑鄉村經濟形態,繪就“一業興、百業旺”的共富畫卷。
在冠翔公司車間,50歲的隔川村民黃大姐正打包白鴨產品:“以前在家種地,一年收入不到2萬;現在在這上班,每月能賺4000多,還能照顧家里。”像黃大姐這樣的“家門口就業”者,全縣已有1.2萬人,其中季節性用工覆蓋眾多留守婦女、老人。
在明源合作社帶動下,文亨、北團等鄉鎮7000多人通過養鴨、售蛋增收。“合作社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我們只負責養好鴨,風險小、收益穩?!别B殖戶李大哥說,如今村里蓋新房、買新車的農戶越來越多,“白鴨產業讓我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span>
更深遠的是,白鴨產業還帶動了包裝、物流、餐飲等配套產業發展。在連城縣城,從事白鴨產品包裝的小微企業有10余家,冷鏈物流企業3家,形成“養殖—加工—銷售—服務”的產業生態圈。“以前縣里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不少人回來開網店、辦加工廠,鄉村又熱鬧起來了?!苯瓌凫f。
決戰決勝“十四五”,連城白鴨正以10億級產業的強勁勢頭,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答卷——這不僅是一只鴨子的“逆襲之路”,更是一座縣城以特色產業帶動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展望“十五五”,連城縣已規劃好產業新藍圖:推廣生態循環養殖技術,提升品種純度;支持企業研發更多高附加值產品;強化品牌影響力,讓連城白鴨“飛得更高更遠”,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