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多年的冷凍廠曾是雜草瘋長的‘廢棄地’,如今改造成集文創、休閑于一體的網紅打卡地;過去分散薄弱的小村莊‘各自為戰’,合并后靠產業抱團實現年收入翻番……”冬日里漫步連城城鄉,入目所見暖意融融:從城區的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到鄉村的“冠豸書屋”,從轟鳴運轉的地瓜制品產業園到水清岸綠的河道旁,閑置資產煥新、資源高效整合、民生福祉升級的場景隨處可見。這一幕幕生動圖景,正是連城縣將“過緊日子”理念轉化為發展實效的鮮活注腳。
近年來,連城縣深學篤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論述,始終把“過緊日子”作為貫穿行政運行、資源配置、發展建設的主線,以精打細算的“鐵算盤”、改革創新的“硬舉措”,推動財政資金從“粗放投放”向“精準滴灌”轉變,成功實現行政成本“瘦身”、民生福祉“提質”、縣域經濟“增效”的良性循環,蹚出了一條具有連城特色的縣域集約節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以前下鄉調研,到了飯點得開公函、吃圍桌,一頓飯下來不僅浪費時間,還容易造成食材浪費。現在實行‘簡約分餐’,同餐標、共用餐、自付費,既節約又高效。”11月25日,在新泉鎮調研并村工作實效,正在鎮食堂用餐的縣直機關干部小李的感受,道出了當地公務用餐改革的顯著變化。
為錨定“厲行節約、提質增效”目標,連城首先從制度層面構建黨政機關“過緊日子”長效機制,通過領導帶頭、資源盤活、技術賦能,全方位箍緊財政“錢袋子”。
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引領節約新風尚。連城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2022年率先探索機關干部下鄉(鎮)用餐“端盤子”制度,2023年進一步印發《實行縣內公務用餐“簡約分餐”管理制度》,明確“一人一份、按需取餐”的用餐標準,徹底改變過去“開公函吃圍桌”的浪費現象。據統計,制度實施以來,全縣鄉鎮公務用餐成本同比下降50%,食材浪費率降低60%以上。
閑置資源高效盤活,讓“沉睡資產”變“增收活水”。連城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國企閑置房產、土地、特許經營權等“沉睡資產”,建立“一資源一臺賬、一資產一方案”分類管理體系,通過“引進專業團隊+市場化運營”模式,讓閑置資源變身“增收活水”。原客家論壇項目用地曾長期閑置,該縣引進客商投資建設五星級君瀾酒店,如今酒店年接待旅客能力超20萬人次,成為連城文旅新地標;同時,通過整合河道經營權、智慧交通特許經營權、森林水庫等存量資源,累計實現資產盤活收入12.41億元,為縣域發展注入“真金白銀”。
公共文化領域的“冠豸書屋”建設,更成為“花小錢辦大事”的典范。“以前想借本課外書,得坐半小時班車去縣城圖書館,來回要花1個多小時。現在鎮里就有‘冠豸書屋’,刷身份證就能進,還能自助借還書,太方便了!”莒溪中學學生林君放學后總會到書屋看書。連城在建設21個“冠豸書屋”分館時,20個依托閑置辦公用房改造,同時創新采用“無人值守+智慧管理”模式,通過智能門禁、自助借還系統減少人工投入。數據顯示,單館建設成本較傳統圖書館降低60%以上,每年綜合節約人工成本40%,卻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全縣所有鄉鎮。
此外,連城秉持“可支可不支一律不支、能少支堅決少支”原則,全面推進綠色節能辦公:嚴控“三公”經費、會議培訓等非剛性支出,2024年全縣“三公”經費支出同比下降18%;推行無紙化、電子化辦公,縣級機關單位紙張使用量減少50%,打印機、空調等設備實行“按需開啟、錯峰使用”,年節約電費超80萬元,筑牢低成本運行根基。
“有限的財政資源要花在‘刀刃’上,不能‘撒胡椒面’。我們跳出‘節流=減支’的傳統思維,通過資源整合、機構優化,讓每一分錢都產生最大效益。”連城縣財政局負責人介紹。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該縣從群團、村莊、編制、教育四大維度發力,打出一套“降本增效”組合拳。
群團融合聚合力,破解“分散運行”難題。針對縣團委、婦聯、科協、殘聯等9家群團單位“辦公分散、職能交叉、運行成本高”的問題,連城創新組建“群團聯合體”——在不改變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的前提下,梳理出政策宣傳、志愿服務、權益保障等16項共性工作清單,實行“一人多崗、錯位補位”;同時將9家單位集中到同一辦公大樓,推行財務外包、服務聯動模式。“以前辦個殘疾人補貼,要先跑殘聯,再跑婦聯開證明,現在一次就能辦完,節省了大半天時間。”市民陳女士的體驗,正是辦事效率提升的縮影。據測算,“群團聯合體”每年為群團單位節省辦公經費55.4萬元,辦事效率提升50%。
村莊合并優治理,減輕基層財政負擔。針對農村“空心化”導致的治理分散、行政成本偏高問題,連城在龍巖市率先推進行政村合并,通過“強村帶弱村、大村并小村”模式,分三批次完成17個行政村合并,同步推行“兩委”交叉任職,減少村干部職數。“以前我們朱余村人口不足800人,想修條產業路都湊不齊資金;合并后,村域面積擴大到3.2平方公里,資源多了、人心齊了,不僅修好了路,還建起了地瓜種植合作社,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朱余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陳福保感慨道。數據顯示,行政村合并后,連城縣每年節約村干部報酬、辦公維護、交通補貼等財政支出300萬元,同時鄉村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編制管理嚴管控,盤活人力資源存量。2021年連城出臺《機關事業單位編外人員管理辦法(試行)》,構建“總量控制、只出不進、逐步消化”機制,將編外人員規模嚴格控制在編制總數10%以內。通過規范招聘流程、強化考核退出、優化內部調劑,2024年縣級財政負擔臨聘人員567人、支出1517萬元,較2021年分別減少175人、節約790萬元。“我們單位通過內部崗位調整,雖然臨聘人員減少了3人,但通過‘一人多崗、流程優化’,辦事效率反而提升了,去年還獲評‘高效服務單位’。”連城縣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說,真正實現“減員不減效”。
集約辦學促均衡,實現“減負”與“提質”雙贏。為破解偏遠小規模學校“師資弱、成本高、質量低”難題,連城2022年起創新總校制辦學模式,實行“保留建制、整合管理”:將賴源中學、曲溪中學等4所偏遠小規模初中整合為連城二中分校,將連城三中、朋口中學高中部整合至連城一中蓮北分校;同時集中優質師資,推行“分層教學、精準輔導”,讓偏遠地區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以前孩子在賴源中學讀書,全校只有3個班、50多個學生,老師都是‘全科教師’;整合到連城二中分校后,不僅有專業的物理、化學實驗室,還有外教課,孩子成績提升很快。”家長張先生的話道出了教育整合的成效。數據顯示,總校制實施后,連城每年減少教育人員經費支出6999.3萬元,同時學生升學率提升10%。
“過緊日子”不是“過苦日子”,連城把省下來的錢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以行政成本的“減法”,換取民生福祉的“加法”’和縣域發展的“乘法”。 “十四五”以來,連城始終把握“減”與“增”的辯證關系,將節流下來的財政資金重點投向產業、城鄉建設、民生保障領域,讓“緊財政”托起百姓“好日子”。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筑牢經濟支撐。連城以財政資金為杠桿,推動產業平臺從“一園兩區”升級為“四園同建”,重點培育建筑新材料、地瓜制品(食品加工)兩大主導產業。2024年,連城縣地瓜制品全產業鏈產值達174億元,帶動全縣80%以上農戶從事地瓜種植;2025年,連城成功入選2025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名單(全省唯一),特色產業影響力持續擴大。同時,建筑新材料產業加快集聚,引進上下游企業12家,2024年全產業鏈實現規上產值62億元,占全縣規上總也總產值34%,成為縣域經濟新增長極。
城鄉建設內外兼修,擦亮宜居底色。連城投入超15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升級,讓城鄉更宜居。“以前我們喝的是地下水,一到雨季水質就渾濁,還經常停水;現在用上了福地水廠的水,水流大、水質清,再也不用囤水了。”城區居民李大爺擰開自家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噴涌而出。近年來,福地水庫、福地水廠相繼建成投用,徹底結束了連城城區居民飲用地下水的歷史,惠及城區及周邊5個鄉鎮12萬群眾;同時,該縣完成23個城區片區集中整治、31個老舊小區改造,新建16個“口袋公園”,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其中,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通過修復古建筑、引入特色商鋪,不僅入選全省城鄉建設品質提升縣城更新樣板工程,還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24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帶動周邊商戶營業額增長40%。
民生保障精準有力,溫暖直達民心。連城累計投入超120億元民生資金,其中35.46億元投向教育領域,著力解決“入學難、入園難”問題。截至2025年,連城先后建成實驗小學蓮北校區、連城一中蓮北校區、職教實訓基地等項目,新增學位1.1萬個;同時提升改造普惠性幼兒園23所,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5%,成功創建全市首個“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好學”。
從教育資源擴容到安居工程推進,從文化服務升級到城市功能完善,從產業培育壯大到民生兜底保障,連城以“緊日子”的堅守,換來了百姓“好日子”的質感。下一步,連城將繼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深化集約節約發展路徑,讓“過緊日子”理念轉化為更多民生實效、發展成果,以政府的“緊”換取群眾的“暖”、發展的“快”,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黃水林 江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