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在北京落下帷幕。來自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二年級學生吳鍇壽,憑借作品《盲人障礙物識別與距離檢測》,獲得大賽智能控制項目中學組三等獎。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學生吳鍇壽說:“我發現我們國產的一些產品,都很缺少輔助功能,對于盲人使用,比如說手機,像我所知道的也就蘋果手機有針對盲人有做一些優化,我們國產手機里面都是只有谷歌自帶的服務,就很缺少這類東西。”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教師 李木發說:“現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導盲儀,但導盲儀只是能夠識別前方障礙物的距離。吳鍇壽同學作品是在導盲儀的基礎上,增加了障礙物識別,能夠準確判斷前方的障礙物是什么,距離是多遠。還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閱讀功能,能夠幫助盲人閱讀一些公告,讀書。還增加了微信功能,發短信的功能,還可以連接到導航上。”
這是17歲的吳鍇壽第一次參加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大賽。而他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一位單人參賽的選手。在小學階段,吳鍇壽就對歷史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吳鍇壽父親吳德祥說:“在小學的時候,他讀過資治通鑒,三國志,史記,他都喜歡讀,而且很多歷史知識我不知道,他知道。”
通過學習歷史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吳鍇壽學習科學技術的興趣與熱情。從那以后,吳鍇壽開始鉆研電腦技術。剛開始,電腦經常被吳鍇壽搞壞,爸爸便將電腦送去維修店修理,而吳鍇壽便在一旁默默地學習。后來吳鍇壽發現,維修人員總是以重裝系統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于是,他開始自己做實驗,嘗試著通過復現問題,以非重裝系統的辦法修復電腦。慢慢地,吳鍇壽了解到許多關于Windows的知識和原理,還掌握了計算機底層知識。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學生吳鍇壽說:“沒有上職中之前都在自己探索,但是上職中以后,那些老師都給我非常大的幫助。我之前很多不懂的東西他們都教給我了,就是跨了一道門檻。”
盡管有時候,有一些路沒有走對,但老師總會給予他指導和建議,幫助他突破困境。科學技術的神奇與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吳鍇壽。在學習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過程中,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學生 吳鍇壽說:“因為電子信息工程,這種東西相對自由,我們可以不受其他廠商的限制,做一些我們自己想要做的東西,或者對現有的產品做一些優化,所以這個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種專業。”
在學校期間,吳鍇壽除了在教室上課,就是泡實驗室,做電路實驗。回到家里,他依然埋頭于電腦面前,敲代碼、學編程,沉浸在計算機的世界里。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學生吳鍇壽說:“我自己回家以后都會在B站那些網絡平臺看一些相關的視頻,然后有一些不懂的都會在一些論壇上去找,看下前面有沒有這一方面的研究,實在是沒有的話,我會去翻它的芯片手冊。”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教師李木發說:“吳鍇壽同學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方面,確實與眾不同。他平常比較刻苦訓練,練習技能,包括思想上他也比較有創新的思想,創新的實踐能力。”
現在,吳鍇壽已自學了微機原理、操作系統原理、python、c++等編程語言和arm嵌入式系統開發,計算機網絡。未來,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芯片工程師,為國家芯片制造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吳清蘭 陳宗煒 實習生:馬優)